原標題:“一帶一路”推高中國對外投資 或將超過引資規模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定軍 特約記者 頓雨婷 代振瑩 北京報道
隨著中國實施“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愿景規劃,中國有望與周邊國家實現互利互惠的發展,而中國對外投資也有望加快,這使得2015年的中國對外投資額有望接近或超過吸引的外商對華投資額(FDI),這也會帶動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
“中國投資1美元,大體上可以拉動中國境內0.84到0.85美元的產出,對周邊地區帶動大概是3倍(3美元)的產出。”在近期舉行的中日學術研討會上,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說。
根據聯合國[微博]貿發組織發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吸引外國對華投資(FDI)1290億美元,增長4%,中國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但同一年,中國對外投資達到1160億美元,增長15%,已經接近中國吸引的外國投資。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所長李永全在6月25日舉行的“中國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成果發布會”上表示,只有通過走出去投資,才可以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繁榮。“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的特點是引進外資, 后30年的主要特點是企業要走出去。”
中國對外投資拉動亞洲經濟復蘇
中國對外投資的加快還會帶動中國周邊國家吸引的外資快速流入,使得整個亞洲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大的地區。
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的報告,2014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FDI流入量再創新高,為9%,接近5000億美元,作為全球FDI最大流入地區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其中流入東亞和東南亞的FDI上升10%,達到3810億美元;流入南亞增速為16%,達到410億美元,流入該地區的制造業外資增長強勁。
亞洲,特別是東亞和東南亞基礎設施以及商業活動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區內、區外商品、服務、信息及人員流動更加便利,交易成本繼續降低,一些區域合作倡議,使得該地獲得的FDI流入加快。
比如,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倡議,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日本承諾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加強了有關國家在高速公路、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領域的聯通。
在上述背景下,亞洲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吸引的外國投資不斷上升,2014年東亞、東南亞基礎設施的跨境并購較上年增長近3倍,達到170億美元。
此外,2014年以非股權方式(如管理、租賃合同)流入東亞、東南亞基設施領域的外國投資達到5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日益活躍,成為區域基礎設施投資最大的投資方之一。
聯合國貿發組織投資司司長詹曉寧指出,“一帶一路”等舉措將會對中國的對外投資發揮重大作用,其成效會超出中國預期。
他認為,“一帶一路”有助于開拓全球產業轉移新路徑,并有利于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給中國的對外投資創造更優越的環境。
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中國的對外投資還將拉動中國與周邊國家貿易的快速增長。根據《一帶一路建設與東盟地區的自由貿易區安排》報告,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其中與東盟貿易額2014年有4800億美元,預計2020年貿易額會達到1萬億美元。
曹紅輝認為,目前亞洲地區一年有8000億美元的資金需求,如果一半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投入的需要能夠滿足,加上4倍的乘數效應,可以帶動3萬多億美元的產出,這對亞洲地區經濟復蘇具有明顯拉動效應。
減少企業對外投資風險
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也使得中國對外投資額可能在近幾年超過FDI。
根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發布的報告,2014年中國吸引外資及對外投資達到1290億美元,增長4%,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有28%的跨國企業選擇中國作為投資首選。
與此同時,2014年中國大陸對外投資增長15%,達到116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和中國香港。
而中國對外投資可能進一步加快。目前,中國企業資產負債表總體相對較好,加上國內資本市場融資能力不斷增強,人民幣(6.2057, 0.0006, 0.01%)匯率穩中有升,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對外投資今后幾年有望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并逐步成為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詹曉寧認為,中國對外投資額超過外國來華投資額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目前中國的對外投資也面臨了諸多問題,譬如中國跨國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集群式產業化投資。
詹曉寧建議,下一步要加大對企業對外投資的保護,減少他們的投資風險,尤其是在像能源礦產等涉及國際政治、文化、環境因素,風險又大的行業;二是政府要幫助做好項目可行性的調查,以及加強對企業的引導與支持,并承擔起對企業社會責任監管的義務。
中國社科院亞太院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趙江林則指出目前中國企業在一些亞洲國家投資存在風險。例如,中國金融部門對走出去企業給出的利率需要和國際接軌。
此外,還有學者指出,企業還應考慮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文化、風俗等因素受到的影響。
編輯: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