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阿里云發布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基于該平臺,合作伙伴可以輕松實現工業數據的采集、分析、挖掘、建模,并且快速構建智能分析應用。未來3年,阿里云計劃面向工業領域招募上千家生態合作伙伴,以實現智能制造成功案例的規模化復制,加速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這也意味著,阿里云正式將其上線近一年半的ET工業大腦的成果、能力對業界合作伙伴開放。自去年3月阿里云發布ET工業大腦以來,阿里云已在工業領域積攢了20多個工業案例。在杭州,中策橡膠、恒逸石化、盾安等企業都通過數據上云和工業大腦的“思考”,實現了原料可控、能耗下降等目標。
制造業應實現“自主可控”
“做工業大腦的初衷就是為了讓生產線能夠自己思考,讓機器的訴求可以通過大腦被挖掘和表達出來。”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表示,工業大腦的目標是把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嫁接到生產線,幫助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流、數據流與控制流的協同,提升產線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
事實上,阿里云也造就了互聯網行業第一批下車間的人。過去一年多,阿里云的算法專家們頻繁出現于不同行業的生產車間,了解流程制造業的各個環節,與具備經驗的老師傅們交流切磋——理解之后,這些復雜的制造場景化作代碼,為企業探索出一套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驅動數字化轉型的道路。
目前,ET工業大腦已經成功服務了協鑫光伏、中策橡膠、正泰新能源、攀鋼集團等數十個工業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創造利潤數十億元。
讓ET工業大腦更普惠
在ET工業大腦現有成績的基礎上,當天新發布的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宣布開放3大行業知識圖譜、19個業務模型、7個行業數據模型以及20+行業算法模型。同時,生態伙伴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編程,將行業知識、大數據能力、AI算法便捷地融合到一起,為工廠量身定制智能應用。
為什么要做開放平臺?閔萬里解釋說,開放意味著普惠。工業數字化轉型有三層——產線數據的采集、基于數據的全局決策、分析結果與控制指令的實時下達,ET工業大腦只做其中的三分之一,即基于數據的全局決策,其他環節都與生態伙伴合作。無疑,在助力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構建開放的生態將是關鍵的一環。
但這件事不可能只憑阿里一家之力去做。“工業行業供研產銷鏈條的興榮,需要所有合作伙伴一起來奠定基礎。”閔萬里表示,開放也可以“排異”,讓不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機會“放下成見”,共建“智造”生態。
“ET工業大腦是希望數據、算法和行業知識能做一個完整的結合。”阿里云ET工業大腦產品總監陳鵬宇打了個生動的比喻:如果我們要去啟動工業智能的“復興號”,那么AI算法是引擎,數據是新能源,行業知識則是年輪,確保構建的邏輯不脫軌。
“如今,有很多工業行業仍處在騰籠換鳥的路上,面臨的可能是產線的整體升級換代。而工業大腦為這件事提供了新思路。”閔萬里說,工業大腦可以找到最關鍵的環節,“就好比你要做手術,它能告訴你身體不好到底要在哪里動刀。”
閔萬里透露,阿里云的預期目標是三年連接100萬臺設備(產線)。“這里說的是真正有價值流通的、可以實時控制的生產線,它們是活的鏈接。”他說。
[編輯: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