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紡考察團赴歐非為跨國合作"嗅"商機(八)
----總結與回顧
4月15至27日,由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兆華帶隊一行七人前往意大利米蘭、摩洛哥和埃及對米蘭家具展及各國家紡市場進行了為期12天的考察調研。此次行程不僅參觀了米蘭家居展及新材料展,考察了6家企業,2家專業市場還與6家協會進行了深入溝通與交流,行程安排緊湊,內容豐富。
12天的行程中,考察團與三國家紡同行互通有無,認真聽取他們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通過實地參觀考察、聽取介紹、座談交流,考察團成員思想受到極大的觸動,感受頗深,達到了加深了解、增進友誼、相互學習、促進合作的目的。通過此次考察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競爭非同往日,工匠心依舊。在家紡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要想走的更遠,必然要有所專和有所不同之處。縱觀米蘭家居家展和六家企業,讓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他們對于獨具一格的設計以及對產品品質的追求和恪守近乎癡迷。在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發,注重培養設計人員,以保持產品核心競爭力以及附加值。
二.科學管理,自動化生產提高產能。此次考察所參觀的企業生產自動化程度高,對每個產品工序都有清晰的作業要求,對每道工序檢測環節設置合理,現場作業流程標準精細。參觀的意、摩企業以加工裝飾面料為主,從加工、生產、包裝到倉儲實現ERP自動化管理,大大提升了產能并降低了人工成本。埃及的Nile Linen Group公司則是以床品生產為主,擁有24條德國泰克斯帕(TEXPA)生產線。這些生產線可被精確定制以滿足客戶對裁剪、縫紉、折疊和包裝紡織品的需求,大大提升了產品質量和精度并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所參觀的企業非常注重"認證",從防火、環保到新材料等一系列的認證使產品附加值提高,并增強了客戶對產品品質的信賴。
三.行業特點不同,企業市場定位差別化。與國內家紡行業以各產業集群為點輻射全國市場的特性不同,國外很少有產業集群地,企業多為開發創新型的企業,由于其目標客戶的定位不同,更加注重高端、精細和品質的控制,適合小批量定制化的需求,最大成度上降低了庫存。
四. 深耕產業鏈,市場差異化發展。意大利家紡企業規模不大,多為垂直產業鏈模式,尤其在印染后整理處于領先地位,產品主要針對全球高端精品市場,主要市場為高級家具面料的訂制以及高檔賓館的采購,與代理機構合作;摩洛哥本土生產能力有限,以進口為主,少量出口,企業規模較小;埃及是人口大國,生產企業以棉制品為主,企業數量多但規模較小,主要以內銷為主,較大的幾家企業則為OEM(代加工)生產模式,總體上缺乏品牌競爭力。在考察兩家北非家紡市場時發現,由于獨特的文化背景,當地居民幾乎每家都有傳統和現代兩種風格的客廳,傳統客廳的窗簾、沙發面料都需要訂制,導致兩國人均消耗面料要遠遠高于國內水平。另外市場內的零售與批發店的陳列類似20年前的中國市場,以布卷為主,只是零售面料不提供加工服務。而臨街的專賣店則以床品、毛巾、窗簾及家具為一體的綜合店,店內陳設考究,具有很好的展示。既提供面料的出售也提供上門服務,集設計、加工安裝一條龍的服務。
五.發揮各自優勢,開拓國際視野。1.國內外企業在生產模式上有較大差別,國內企業多數立足于產業集群,可實現專業分工,產能大,企業有清晰的定位。而國外企業多為垂直生產模式,設計研發到加工生產一條龍,產能小,但設計力量強,且由于其目標客戶的定位不同,更加注重品質要求,適合小批量定制化的需求,最大成度上降低了庫存。2.摩、埃兩國都與土耳其、美國以及歐盟和阿拉伯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獲得了這些國家的市場準入機會,中國企業可加強與兩國企業的深入合作完善產業鏈,發揮各自在當地的市場優勢,資源共享,在開發各自市場的同時,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場,實現共贏。
六. 發揮自身優勢,共同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通過與三個國家的六家協會的座談交流,初步達成共識:各國協會要充分利用與國內外政府機構、商會、協會、投資機構、企業等優勢搭建長期合作的服務平臺,不定期為企業提供商務考察、項目洽談、對外投資咨詢等服務項目,舉辦培訓交流活動,以及為國內外企業參加展會、行業對接提供機會。
考察過程中,在深入的了解了意、摩、埃三國的家紡企業現狀、當地經濟形勢及市場情況后,考察團成員紛紛表示,國內企業在自動化生產、產品精準定位、品牌培育建設、人才吸收培養、高新技術研發等方面還需要向國外同行學習借鑒好的經驗,提升企業自身的造血功能。而通過與考察團的廣泛交流也讓三國的企業改變了對中國同行的認知和觀念,準確了解了中國市場的情況以及企業的運營模式,加強了與中國企業合作的信心。(中家紡 幽蘭)
[編輯 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