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部主任彭燕麗、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葉志民、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總工程師祝憲民等聯合會領導帶隊的"智能制造和協同創新"調研小組走進浙江越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新建紡織有限公司和浙江理工大學。
與昨天接地氣的行程相比,今天的路線似乎更符合"智能制造和協同創新"的主題。因為這幾家單位分別代表了三個維度,一個是機械設備生產企業,一個是織造、印染生產企業,還有一個是可以和這些企業形成協同創新的高等院校。盡管這三家單位有著不同的發展維度和不同的發展模式,但也不缺乏相同的"本質":它們都身處歷史文化古城。其中,越劍、新建兩家公司位于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紹興,而浙江理工大學則處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它們都經歷了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撞擊、融合,通過自我創新和努力實現了華麗轉身。
浙江越劍:協同創新 布局未來
浙江越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于1976年,從生產小螺絲、螺帽等五金配件起家;80年代公司開始研發生產紡機,2000年開始涉足加彈機生產領域,2008年開始系列生產經編機。
越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兵說,越劍公司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盯緊差異化發展的方向。加彈機已經成為公司最主要的銷售產品,它的銷售額已經占到公司總銷售的80%。從近年來的加彈機銷售情況來看,中高端設備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2015年中高端機型更是占到了加彈機產品的一半左右。
據公司總經理孫劍華介紹,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客戶,公司在產品研發方面做了許多儲備。比如,去年公司開始和東華大學合作研發離線、在線檢測驗布機。同時,公司還和江南大學組成了協同研發團隊,著力研發經編毛巾機。
新建紡織:低成本生產優勢正在消失
創建于1951年的浙江新建紡織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織、染、印于一體的股份制大型紡織印染企業。公司主要為中國軍隊、武警、公安、南方電網、中國移動、順風快遞、德邦物流等國內多家行業、企業提供優質的軍用面料和行業面料,公司生產的軍用迷彩遠銷歐洲、東南亞、中東、非洲十多個國家。
浙江新建紡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全介紹,目前公司擁有織造、染整、印花、染紗四個分廠。織造分廠擁有德國、日本引進的噴氣織造、劍桿織造、短纖漿紗生產線,年生產能力2000萬米;染整分廠擁有德國、意大利、臺灣引進的溢流染色、氣流染色、后整理、復合、涂層等生產線,年生產能力6000萬米;印花分廠擁有德國、瑞士、荷蘭等國引進的軋染、印花生產線,年生產能力3000萬米;染紗分廠配備了全套絲紗染色設備,年生產能力2000噸。
在談到目前公司市場情況時,周全說,這么多年來,公司發展一直比較平穩,賴以維持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1998年以來公司全過程參與了中國軍隊、武警、公安新一代制服面料的研發、試制、生產,一直以來公司都是中國軍隊最主要的面料研發、試制和生產基地,具備多年、多品種生產軍用面料和行業制服面料的成功技術經驗和管理經驗,每年為中國軍隊、武警生產優質軍用面料上千萬米,市場相對比較穩定;第二,公司為了全面提升企業管理,逐步建成了國內一流的數字化工廠,2009年以來,企業先后投入600余萬元實施ERP項目,配備了印染線自動調漿系統、自動稱料系統、自動配液系統,現代化管理水平國內領先,環保、綠色生產指標在紹興地區居于前列,企業自身生產優勢明顯。
周全談到,企業做產品一定要有做專、做精的精神,產品做好了,用戶自然會找上門來,并且企業還可以牢牢地把握住產品的定價權。他強調過去一味追求低成本生產優勢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今后企業更應該關注國內外的中高端需求,這更符合未來幾年企業的發展趨勢。同時,周全還希望有關印染行業的發展政策要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一陣風"的政策會對企業造成很大傷害。
浙江理工:絲綢傳承也需要協同創新
座談會上,浙江理工大學副校長陳文興介紹,學校共有16個學院,比較有優勢的學科還是機械工程、紡織科學與工程,這兩個學科也是浙江理工大學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
陳文興說,目前,學校在將原有專業辦好、辦精的基礎上,正在籌備恢復絲綢專業的工作,將具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絲綢產業傳承下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如果現在還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過幾年我們就要進行搶救工作了;如果再過幾十年不做,那么留給我們的就只能從事搶救工作了。要實現將絲綢產業傳承下去的目標,我們現在亟需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實現工廠化的養蠶技術,二是要研制出智能化的繅絲設備。而要實現絲綢傳承的目標,就需要不同行業之間的協同創新。陳文興說,現在浙江如果不做繅絲設備,中國就不會有人做;而中國不做繅絲設備,世界就不會有人做。
(文/攝 高華斌)